学院概况

历史沿革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历史沿革

嘉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史

嘉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由原嘉应大学社科部和嘉应教育学院马列室合并而成的一个教学单位,主要承担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科研以及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属系一级机构,由学校党政直接领导。

一、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简史

1、嘉应师专成立马列室、德育室

1983年,为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嘉应师专成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刘桃芳、曾宪恒先后担任马列室主任,高良岳、刘桃芳先后担任德育室主任。专职教师有7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5人。承担全校《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2、嘉应大学成立马列室

1985年,嘉应大学复办后,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丘沐平、谢歆章先后担任马列室负责人、主任。专职教师有8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5人。承担全校《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3、合并组建嘉应大学马列室、德育室

1988年,嘉应师专和嘉应大学合并,成立嘉应大学马列室、德育室。1988-1994年,谢歆章、刘继君先后担任马列室主任,刘桃芳、罗海欧、李友文先后担任德育室主任,丘沐平、曹雄铮先后担任马列德育支部书记。先后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有12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4人,助教5人。先后担任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专职教师有4人,其中讲师2人,助教2人。办事员1人。社科部教师承担全校《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人生修养》、《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4、嘉应教育学院成立马列室

1989年“政治风波”后,嘉应教育学院为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1989-2002年,刘练昌、章火财、张新灵、王春霞等先后担任马列室主任。先后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主要有6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3人。承担全校《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5、成立嘉应大学社科部

1994年,为了进一步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嘉应大学马列室、德育室合并,成立嘉应大学社科部。刘继君、陈申宏先后担任社科部主任、负责人,陈申宏、李寿粼先后担任副主任。曹雄铮、刘继君先后担任社科部支部书记。先后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有17人,其中副教授5人,讲师10人,助教2人。办事员1人。

这一时期,社科部抓住机遇,加强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举办和合办成人教育、自考辅导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科部教师先后承担了全校《中国革命史》、《中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革命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成人教育、自考辅导班有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6、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

1998-2002年,陈申宏担任社科部主任,张焕新担任副主任兼支部书记。先后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有2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11人,助教3人。教务秘书1人,办事员1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承担全校《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传统道德与现代人生》、《叶剑英生平与思想研究》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校成人教育有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1998年,为了进一步推进“两课”的教学改革和建设,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1999年,学校专门成立“两课”教学领导小组,并作出决定:《中共嘉应大学委员会、嘉应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两课”教学工作,推进“两课”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决定》。社科部结合学校的实际,认真贯彻中央、省厅和学校有关文件精神,积极组织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我校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创办出版《两课教学》刊物10期,获省级重点建设课程1门,省级教学改革奖2项,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

7、合并组建嘉应学院社科部

2002年,嘉应大学和嘉应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嘉应学院后,嘉应大学社科部和嘉应教育学院马列室合并,成立嘉应学院社科部。陈申宏担任社科部主任兼支部书记,张焕新、刘加洪担任副主任。先后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有2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12人,助教1人。教务秘书1人,行政科员1人。社科部教师承担全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传统道德与现代人生》、《叶剑英生平与思想研究》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校成人教育有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两校合并、迎接“双评估”、进一步扩招等新形势下,社科部在加强学习、团结鼓劲、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并已取得初步成效。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快了多媒体教学改革的步伐,本科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承担了2项广东省“151”工程项目,出版了5本专著,4本教学辅导书;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本科课程建设评比中,《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评为学校优秀课程,另有4门课程评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并在学校学士学位评估中获得表扬奖励。

2016年7月,在上级领导关心支持和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充分体现了学校领导高度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对我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团队情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6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0人,讲师31人,助教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人,师资结构在年龄、职称、学历等方面都较合理。

马克思主义学院下设思想政治教育系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等7个教研室, 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叶剑英思想研究所、大学生就业环境与就业道德研究中心等3个科研机构,另设有办公室、资料室。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关组织机构的负责人如下:

党总支书记:张文峰

执行院长:杨其虎

副院长:李学明 、曾繁花

办公室主任:罗晴云

教学督导组组长:汪平秀

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陈水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主任:廖景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主任:杨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高斌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刘达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姜文华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张小媚

军事理论教研室主任:王健

教务秘书:林秀红

工会小组长:何杏

广东原中央苏区研究中心主任:罗任权

叶剑英思想研究所所长:谢基昌

大学生就业环境与就业道德研究中心主任:陈红心


三、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职责

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承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任务。目前在全校开设的必修课主要是《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全校性任选课主要有《叶剑英生平与思想研究》等5门课程。

2、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但承担了学校全日制本、专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而且还承担了学校成人教育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另外社科部教师还承担了梅州市初中教师职务培训的部分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份贡献。

社科部(马列室、德育室)在认真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曾在1993-1994年成功举办“市场营销”专业(全日制),1995-1998年成功举办“经济管理”专业(成人教育函授)。1996年后,先后与中山大学合办“哲学”本科自考辅导班、与湛江师院合办“小学教育管理”自考辅导班、与华南师大合办“教育学”自考辅导班、与广州师院合办“政治教育”自考辅导班(全日制),与广州大学、广东教育学院合办“政治教育”本科函授班,为梅州教育、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一份贡献。

3、其他任务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还承担了上级和学校交办的普法教育、党的路线方针、形势政策等方面的大量宣讲任务和多项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积极推动了学校的普法教育、形势教育、政治理论学习,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为梅州市的理论宣传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科部(马列室、德育室)在认真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曾在1993-1994年成功举办“市场营销”专业(全日制),1995-1998年成功举办“经济管理”专业(成人教育函授)。1996年后,先后与中山大学合办“哲学”本科自考辅导班、与湛江师院合办“小学教育管理”自考辅导班、与华南师大合办“教育学”自考辅导班、与广州师院合办“政治教育”自考辅导班(全日制),与广州大学、广东教育学院合办“政治教育”本科函授班,为梅州教育、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一份贡献。

四、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业绩

多年来,在学校党政领导的直接指导和关心下,在各系、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经过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兼职教师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改革和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在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围绕学校及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党支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决定,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比较明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的团结鼓劲下,教师干部乐于奉献,克服各种困难,勇挑重担,很好地完成了上级和学校交办的各项任务。2020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被评为学校先进支部。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荣获校级以上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先进社科工作者、南粤教坛新秀等表彰奖励30多人次,其中市级以上表彰奖励10多人次。

2、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成效明显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的新方法、新路子。一在教学方法方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专题讲授、阅读指导、提问、讨论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在教学内容方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注重与地方革命、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建立了纪念馆、展览馆系列和三高农业系列的实践基地,突出广东、梅州特色;三在教学手段方面,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建设和运用,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部课程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均有明显改观。

3重视加强教学、学术研究,成绩突出

为了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非常重视抓好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工作,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申报课题、编写辅助教材、撰写教学和学术研究论文以及编辑出版刊物。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社科基金20余项;教师学术成果获得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奖1人次,梅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奖共30余人次。

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作用,鼓励他们多作学术报告和举办学术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多位教师参加广东省委宣传部、梅州市委讲师团(宣讲团),近五年来,先后为市直单位和各县区机关干部作有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精神等多方面的专题辅导报告300多场,为梅州市的理论宣传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