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研究方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重点学科的教师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总体建设思路,经过多年探索,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研究优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先后产生了二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会在新的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中国的作风和气派。本学术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一学术方向的研究和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重点,密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中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总结,深入研究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注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特别是与客家文化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海峡两岸客家优良传统极其当代价值研究》、教育部一般项目《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客家优良传统研究》、广东省规划项目《客家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构性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客家优秀文化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系列项目,出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客家优良传统》《河洛文化与客家优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等著作,在《学术论坛》《兰州学刊》《南昌大学学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毛泽东思想研究》等刊物发表系列论文几十篇,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注重的是 “史论”而不是“史事” ,它着重研究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基本问题”,而不是“通过史料研究历史发展过程本身”。但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为基础的,离开了中国近现代史,也就谈不上什么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从总体上说,表现出这样的特点:重理论,轻叙事;重宏观,轻细节;学术性与政治性高度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高度统一。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这一学术方向的研究和建设,围绕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研究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研究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现代化的历史,在全方位的分析和比较中,阐明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历史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研究,深入开展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研究,深刻认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增强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注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特别是近现代史人物与苏区精神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黄遵宪年谱长编》、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资金教学实验平台建设项目《原中央苏区(广东)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教育部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及其评析》、广东省规划项目《梅州中央苏区革命人物群体研究》《广东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极其历史地位》《身体理论视阈下的广东女性与近代中国》等系列项目,出版了《走出围龙屋的量子化学家——潘毓刚》《叶剑英经济建设思想概论》等著作,在《哲学研究》《齐鲁学刊》《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史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系列论文几十篇,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这些基本原理和范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对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二级学科,方向定位是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给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认识问题和科学发展中的问题。要按照科学性、整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学术方向的研究和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原则、原理和方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自觉性,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目标、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发展代价、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评价等,揭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对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先后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弦论的哲学研究》,广东省规划项目《客家文化视角下的地方特色大学研究——以嘉应学院为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研究》等系列项目,出版了《中国传统科学方法论探究》《池田大作的人本思想的内在逻辑》等著作,在《中国高等教育》《山西大学学报》《中国青年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系列论文几十篇,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国外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政治理论家和学者在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本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其中大致经历了缓慢发展、快速发展、遭受挫折和重新升温四个阶段。目前,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已在我国学术界达成普遍共识,它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建立和完善、对中国话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和流派的产生、演进、基本观点、政治主张和社会影响进行研究的学科。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一学术方向的研究和建设,注重研究二战结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历史命运。它既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又研究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既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原苏东国家的历史遭遇,又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国家的深刻影响;既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变化和演进,又研究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课程设置,除各门公共课程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程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开设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研究等。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想、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嘉应学院地处世界客都和中央苏区的天然优势,探索具有嘉应学院特色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集体行动理论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社会管理研究》、广东省规划项目《区域社会管理科学化研究》《中国高校去行政化研究》、横向课题《梅县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试行》,在《中国行政管理》《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江苏商论》《山西师大学报》《人民论坛》等刊物发表系列论文几十篇,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方向定位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注重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论述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所走过的一个半世纪多的历程,阐明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科学规律,凸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内在统一性,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历史发展和当代意义。并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对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出探索,提出了新的见解。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这一学术方向的研究和建设,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环境、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生平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各个时期各个发展阶段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斗争的历史经验,评析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各种见解。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及其经济思想史、政治思想史、军事思想史、文化思想史中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形成和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传播的过程、历史特点和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一些基本原理的当代发展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注重研究新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规律与特点等问题,特别是在马克思人学理论、未来社会理论、生态文明思想等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先后获得广东省规划项目《马克思人学理论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资本、全球化与中国发展道路——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的时代境遇、历史在场及其价值意蕴》等系列项目,出版了《方东美论道家思想》《<道德经>智慧新探》等著作,在《江西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学术交流》《福建论坛》等刊物发表系列论文几十篇,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6.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是改革开放的生命线,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关乎文化领导权和文化解释权的重大问题,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定位是以师范教育为主,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兼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哲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立足梅州,面向广东,辐射省外,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教育教学规律,了解本专业以及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地方中小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以本专业为基础的理论宣传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术方向的研究和建设,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突出教学科研的基础地位,稳步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本专业的整体办学实力和层次,将其建设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省内同类院校中的知名专业,在此基础上申报相关专业,调整专业结构。研究特色如下确立现代教育观念,转化传统教育模式;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研究发展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研究发展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现实性与虚拟性的辩证,研究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本方向先后获得教育部一般项目《毛泽东、邓小平社会治理比较研究》,广东省规划项目《庄子价值哲学研究》《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政治通研究》《公民社会视阈中的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研究》等系列项目,出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探索》等著作,在《学术论坛》《江汉论坛》《广西师范大学学报》《求实》《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系列论文几十篇,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